首 页
走进润杰
新闻动态
产品天地
农技服务
人才招聘
联系我们
留言板
您现在的位置:
农机服务
>
植物营养
>
施肥方案
植物营养
施肥方案
营养推荐
植物保护
病虫草图
农药
种子
案例展示
试验示范
图片展示
广告资料
视频广告
醚菌酯、嘧菌酯、吡唑醚菌酯的区别
醚菌酯、嘧菌酯、吡唑醚菌酯的区别
2015-09-18
润杰农科
一、起源及发展
这三个菌酯都是属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是以自然界中一种蘑菇的天然产物(嗜球果伞素)为基础,仿生合成的。
这三种杀菌剂的祖宗(嗜球果伞素)是从一种蘑菇分泌出来由于它可以抑制其他部分菌种的生长而走进实验室。后各大农药制剂公司围绕着该物质做修饰,改结构,最早由德国巴斯夫公司将醚菌酯(翠贝)推向市场。随后不久先正达又推出了嘧菌酯(阿米西达)。阿米西达上市之后在杀菌剂界呼风唤雨,其他各个公司想尽各种办法跟进,推出了很多“菌酯”如:氟醚菌酯,啶氧菌酯,氰烯菌酯等,但嘧菌酯是将将活性、成本等因素完美平衡的产品,性价比相对最高的,成为当之无愧的老大,再后来巴斯夫又进一步开发了吡唑醚菌酯(凯润)。
二,分子结构
他们都是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因为其分子内含基团的不同分别起了不同的名字,见下图:
三,作用机理
他们三个作用机理大同小异,主要是通过阻断病菌细胞线粒体呼吸链的电子传递过程从而抑制病菌细胞能量的供应,病菌细胞因缺乏能量而死亡。区别于常见的杀菌剂:杂环类、三唑类、吗啉类等杀菌剂,他们主要是抑制病菌的甾醇生物合成,因而它对付那些已与其他杀菌剂产生抗性的菌株非常有效。
四、药害与渗透性的关系,嘧菌酯>醚菌酯>吡唑醚菌酯
说到药害就不得不说渗透性。相似相溶原理我想我们都不陌生,水易溶于酒精,大分子的油,酯类却不易溶解在水里。同理酯更容易溶解在另一种酯中。
植物叶面最外面的表皮是由各种角质、蜡质、糖、木质素组成的,虽然名字听起来各不相同,但他们都和酯长得很像(蜡质和角质本质上就是酯),所以叶片都和这三种杀菌剂有很强的亲和性。这就直接导致了这三种杀菌剂的强渗透性。为什么这三种酯均不推荐与有机硅或者乳油混用呢?原因就在这里,嘧菌酯在喷到叶片上透过表皮的过程会引起表皮角质层和蜡质层的重新排列,大幅度增加叶片的通透性,这个过程并不是瞬间的,表皮组织的通透性迅速增加导致局部叶片蒸发量增大就很容易产生药害,再者表皮角质、蜡质重新分布时由于外界因素影响分布不均,导致局部叶片蜡烛或者角质出现真空,也会造成害药。有机硅和乳油会增加这种药害的风险,并不代表就一定会产生药害。大部分的植物在苗期时叶片表皮上的蜡质比例较大,角质和木质素含量较少,所以在小苗期都要慎用。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由于各自渗透性的差异:嘧菌酯>醚菌酯>吡唑醚菌酯,我们时有听说嘧菌酯出药害而很少听说吡唑醚菌酯出药害。总之,强大的渗透性让这类杀菌剂能很好地与叶片表面亲和,大大提升防止效果和持效期,但也对个别产品的安全性和用法用量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五、效果与移动性的关系,吡唑醚菌酯>嘧菌酯>醚菌酯
杀菌剂按作用机理可分为保护性杀菌剂、铲除性杀菌剂和内吸性杀菌剂。在病菌侵染前施用于植物表面起预防保护作用的,称为保护性杀菌剂;在施药部位能消灭已侵染病菌的,称为铲除性杀菌剂;能被植物吸收并在体内传导至病菌侵染部位而消灭病菌的,称为内吸性杀菌剂,许多产除剂也是内吸剂,两者大多有化学治疗作用。这三个化合物都是具有保护、治疗、铲除的作用,最大的区别在于醚菌酯较其他两个移动性差一些,吡唑醚菌酯移动性最强,嘧菌酯次之。如果这三个杀菌剂同一天开发出来,那我相信大家对它们的认识绝对不像今天这样非要分出高低贵贱,因为他们真的差不多,那些说醚菌酯这两年效果不太好的人也有道理,但要记住醚菌酯可是第一个被开发出来的,抗性也起来了,尤其国内,很多厂家登记在白粉病上,很多零售店刚开始时多用醚菌酯单剂防治白粉病,这两年有些地方打不住了吧?吡唑醚菌酯是较新的化合物,抗性较低,活性最高。怀疑醚菌酯不如嘧菌酯是很没道理的,就前期防效来说,两者半斤八两,后期治疗作用也都平分秋色,由于嘧菌酯和吡唑醚菌酯良好的内吸移动性,在实际应用中这两者更好用。但是如果把醚菌酯喷雾用水量加大,喷的均匀些,效果也差不到哪去。
总之:这三个产品作用机理大同小异,兼具保护、治疗、铲除作用对作物的各高等真菌,低等真菌病害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但是由于他们的渗透性,移动性,理化性质,还有病菌抗性等的差异化导致人们对这三个产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上一个:
下一个:【实验观摩】“滇中粮仓”--嵩明,娇俏我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