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农资MBA分享上,有同学问一个问题:如果把保健品的会议模式用在农资上,可行不可行?
答案是可行的,但不是可持续的。因为那不是农资会议,是忽悠团的会议。目前农资会议,在内地,公认的做烂了,开会送礼品都没有人愿意参加了,但是你不能否认有一些会议做的还是不错的,只要一两个电话就可以使得会议室爆棚,因为会议上有农民或者经销商想要的东西。
废话少说,针对农民会给点自己的建议:
1、了解当地的作物和种植习惯
根据当地的种植习惯和气候,规划自己的会议方案
2、把会议做定期的会议
根据种植习惯和气候,把会议设定在主要的农业生产环节当中,比如定植(讲解定植知识以及新方法)、季节变化(季节变化会对作物造成什么影响)、作物生长关键点(过了这个节点以后作物应该如何管理)等等,剩下的自己找吧,我只举例。
3、传播新知识、新信息
熟悉一些新的品种,新的病害,新的管理方法,会议上有针对性的讲解。
4、搜集当地农业事故案例和灾害
药害,病害,造成特大减产和损失的案例,收集,分析,然后讲解
5、把会议做成一个技术讲座品牌,主要工作经销商配合,厂家支持
很多农资会议都是由经销商提出来,厂家策划和推动的,这不科学。农民会的主体应该落到经销商身上,经销商根据当地的情况把会议做成一个品牌,农业技术传播的交流分享会,然后需要什么资源,让厂家提供,比如技术员之类的,当然,要记得,这技术员一定要提前几天到当地,经销商给技术人员提供相关的材料和问题,技术员把理论转化成当地的应用。
6、只传播技术,不销售产品
这也是为什么我说这个会议让经销商去做比较好的原因,因为当你把这个会议做成了一个技术交流的平台的时候,你无须给他们主动推销你的产品,农民遇到问题或者需要购买你的产品的时候,会主动找你。厂家就不一样了,因为他不可能在一个地方做这么长周期的投入。而经销商,第一年不赚钱,第二年可能就赚到钱了。当然,偶尔你也可以搞一些集中使用的产品团购,比如,底肥,种子之类的。
7、工作置前
把会议的主要内容提前释放出去,由工作人员提前通知农民,让农民在会议前就准备准备他们想了解什么,然后会议上去提问。中国人嘛,很多人根本就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尤其是会议现场。那什么,你种地遇到什么问题了,提前想想,到时候我们技术员现场会给解答。如果你不告诉他们这些,你会议现场,想让他们提问,屁吧,他们压根就忘记了自己遇到的有什么问题。
8、提问
一定要让农民去提问,而不要一味的去灌输你想给他的知识,要传递一些他们想要的东西。这个就得把7做好,因为你还需要帮他们找到他们想要什么。
9、强制性灌输
8和9是矛盾的吧?是的,人性就是这样。有些人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经过你的提醒和挖掘,能够帮他们认识到自己想要什么,但是大多数人,就是你再帮忙,他们也想不起来自己想要什么。这个时候怎么办?没有选择,硬给,我就给你这个,不听你也得听,当然,前提条件是,你硬给了他后,他会有种茅塞顿开的感觉:我靠,原来是这个样子啊!
10、总结
把遇到的所有问题都总结出来,然后整理成资料,做成小册子,发给农户,当然,做的越简单越好,最好是流程化那种。如果收集的这些信息特别有用,收集的特别多的情况下,你还可以把这些信息当成技术书籍销售,开个玩笑。
11、放弃卖货吧
无论什么年代,只要物质短缺,都是货物的天下,有货就是老大。当产能过剩的时候,尤其是同质化严重的时候,产品都将会是附庸品,靠,谁的货都可以,就看我想要谁的了。所以,开这些会议,就一定要放弃卖货,先把价值给做出来再说喽,你们认为呢?
有人说,有些人就是光听课,就是不要我的产品,怎么办?忘记这部分人吧,他们是少数的,除非你的产品贵的离谱,除非你的产品效果特别差劲。
12、放弃厂家的扶持
五年孟山都,七年先正达,五年诺普信,然后又到了191的高军,在一次聊天中说过一句话蛮有意思,他在外企的时候,就是一直在想办法把经销商变懒,让经销商对自己产生依赖,然后让经销商离开自己以后生意就会很难开展。事实上,我们去看,很多靠进口产品起来的经销商,都面临着这样的压力。这也是为什么大家公认的外企做推广做的特别好的原因。所以,现在经销商如果要想自理,想把会议做好,做的独立,就必须脱离厂家的扶持,独立起来。
借鉴一下,高总的思路,我们经销商现在要干的,就是想办法让农民越来越省事,越来越懒,然后让他们依赖上我们。